导航
新闻中心News Center

数智赋能,碳见未来-低碳经济,企业开始接过“接力棒”

浏览:421次
最后更新:2023-05-17

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一直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挥着参与者、引领者、贡献者的角色,并向世界做出力争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庄严承诺,这必将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也将为解决全球环境和气候问题做出积极贡献。企业既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减污降碳、科技创新的主体,在新的全球可持续发展潮流下,加快绿色低碳发展,不仅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创造和保持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为促进“双碳”目标平稳高效落地,积极探索数字时代大背景下,零碳智慧园区科技创新、设计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发展之路,上海交通大学终身教育学院携手计然集团于5月12日在交大长宁校区联合主办“2023首届碳智峰会——零碳数智园区高峰论坛”,华软资本集团协办。华软实业总裁、浩丰科技副董事长路广兆接受了环球网专访,专访内容如下:

 

记者: “双碳”被媒体称为百万亿级别的“黄金赛道”,根据各研究机构测算,平均每年约3万亿到5万亿新增投资需求,但实际目前每年的资金缺口约在1.6万亿,还主要靠政府投资。作为投资人,从您的角度来看,社会资金为什么不愿意进入这个赛道?顾虑是什么?有什么解决办法吗?

路:双碳产业是我们现在新的投资趋势,也是未来主要的投资热点。但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目前确实大量的投资来自于政府的基础设施,社会投资进入该领域不多,但未来发展机会很大。有两个原因导致社会投资进入缓慢:第一是项目的成熟度偏低,也就是说社会投资人在短期内甚至中长期内看到的投资价值或者投资回报预期不明显,所以导致投资热情会有所降低。第二是由于在双碳赛道里,部分项目投资金额过大,超出了社会投资人所投资的额度范围限制。政府主要的投资应该加大在重大社会项目、重点公益设施、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要更好的去支持双碳项目上的投资,要放宽政策的限制和种类。比如说现在金融机构支持多的的是绿色债券,但是围绕着双碳企业经营性的贷款等负债型的金融支持比较少。第三是社会投资,常规我们叫做权益性的金融投资,需要更大量的社会资金加上专业的资产管理公司、专业的投资机构介入。这需要更大的社会资源介入,这一块目前来说还是比较少的。只有把政府的投资加上金融机构和社会投资,三方有效的协同起来,这一块的赛道才能形成规模,也能够为各方形成比较好的投资回报。

 

记者:作为投资人,在“双碳”领域,一个企业、一个项目,具备哪些特质会引起您的投资兴趣?

路:投资在我们看来叫做钱生钱的过程,当然钱不会自己生成钱,它得需要一些转化,它转化就需要一些资源,比如说这家企业有比较好的自然资源,有比较好的技术资源,有比较好的人力资源。有三个重要的判断维度,第一,技术是不是领先?领先多长时间?第二,技术和产品能不能得到市场的验证,能在多长时间内让市场依然接受这样的产品和服务。第三,这样一个产品或者服务所塑造的企业组织是否自身具有财务回报的价值,有些产品很好,但对于企业没有价值,对于股东没有价值,它很难得到投资。所以我们看到这三个维度是在与社会投资人,包括投资机构考虑的主要衡量的因素。

 

记者:目前社会上有这样一个看法:有人认为这个行业的崛起主要依赖于国家补贴,随着国家补贴的减少,行业也会式微。您怎么看这种说法?

路:当一个行业还没有足够成熟的时候,是需要国家的补贴来去支持它,然后鼓励更多的人进入到这个行业。当这个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市场化的功能一定要凸显出来,这样国家的补贴作为其次。我们现在双碳的整个行业还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甚至说还是不完全成熟阶段,所以目前来看国家的补贴还不能减少。但另一个维度来看,我们需要鼓励在这个里面的优秀企业,在不使用国家补贴或者在减少国家补贴的情况下,它自己的生命力能不能提升,这也决定了企业的核心价值。我们从几个行业发展成熟的角度来看,未来的趋势一定是国家补贴逐步减少,市场化的盈利能力逐步提升,才能证明这个行业具备它行业所在的价值,这个企业所在的价值。

 

记者:实现“双碳”目标,推动绿色化发展,需要技术、信息、人力、政策、资源、资金等方面广泛的参与和支持,您认为在这些因素里,最紧缺、最迫切的是哪一个或者几个选项?

路:确实有很多的要素,但如果让我排序的话,第一个我认为是政策,大家知道在我们中国的整个产业发展中,产业导向、政策导向、政策信号是对整个社会环境和资源储备的一个比较明显的作用,我觉得从国家各个部委,包括地方政府来讲,政策的导向是排在第一位的。第二个,我认为是企业家,就是企业资源是一定需要有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的创业管理能力的人来整合和掌舵的,这一块是目前我们在整个创业环境中比较稀缺的。第三个重要的我认为是技术,要有具备核心能力的技术,这样企业才能在所有资源范围内找到最适合这个企业和这个行业发展的因素,把它组合起来,形成独特的产品,形成市场销售,满足客户。

 

记者:打造“零碳园区”,对实现“双碳”目标,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传统园区改造需要巨大的投资,且周期较长,您怎么看这个投出产出?

路:我们要把零碳园区究竟定义成什么?它是一个政府做的基础设施,还是一个单独市场化的产品,这是一个前提。在我看来,我们应该把零碳园区当作政府提供给社会的一个公共产品,对于它的投入,我们不应该简单的按照商品或者一个企业来看待,把它如果当作一个基础设施的投入来看待的话,那就有另外一个维度,也就是说一种我们做新的产业,建立新的零碳园区,那一切都按照新的元素、新的架构来建设。那么还有很多园区现在不具备重新或按照新的模式来建造,那就需要逐步更新,且要有次序。零碳园区建设也不能一哄而上,我们要有章法,有步骤,久久为功,才有可能把零碳园区逐步完成更新。我想零碳园区作为基础设施来看待,一定会对于零碳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都有巨大的带动作用,建议要有更好的一些制度和资金的安排来推动零碳园区的发展。